西昌杂枯叶蛾

Kunugia xichangensis   Tsai et Liu
   

  16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体长:雄蛾37mm,雌蛾37mm;翅展:雄蛾60mm,雌蛾78—95mm。
体褐色,雄蛾色泽比雌蛾深,前翅中室末端有一白点,雄蛾不如雌蛾明显。前缘近末端1/3处开始有较强烈弯曲;外缘弧形,呈波浪状;后缘平直,内横线缺少,中横线和外横线赭石色,中横线略弯曲呈一定弧度,外横线比较直,两线问呈淡赭石色,从全翅来看,形成一条宽带;亚外缘斑列淡黑色,有时不太明显,前6斑列成弧状,由前向后第1斑有时不明显,第7、8、9三斑斜列,最后1斑实际由两个小斑组成,第8斑位于第2翅室,第9斑位于第1翅室,如以8、9两斑中点相连,所成直线与翅顶角相交,雄蛾亚外缘斑列内侧有淡色部分。后翅为淡褐色。触角梗节与羽枝皆呈褐色,雄蛾比雌蛾深。雌蛾前翅中室基部的复鳞鳞指数目一般3—5枚,最多6枚;深鳞一般8枚,最多9枚。深鳞鳞指长度往往远远长过鳞掌;鳞掌基部底角时常大于90度,小于180度。
雄性外生殖器大抱针圆锥形,末端十分钝而向内形成一定曲度。小抱针高度骨化,向外呈90度扭转,紧贴在大抱针的外侧,几乎和它并列,小抱针本身很小,长度不及大抱针的1/3,在它的基部表面和边缘生有一些齿状突起。抱针基部抱囊上生有长而密的毛丛。阳茎呈圆锥形,粗而短,末端尖,尖端略向下曲,表面很光滑。抱器瓣肘部细长而弯曲,在近末端抱足部分外缘处生有5枚齿突。
雌性外生殖器 前阴片只有一块,长椭圆形,上有两层弧形袋,大袋浅,小袋深,在背面形成游离部分。
卵 长1.70mm,卵宽1.49mm。精孔周围爪形突的数目6—10枚,平均7.6枚。内层室7—8层,室壁很薄,室排列整齐。向外没有过度类型的中层室。外层室无室壁,棱角毛不明显,毛基部圆形乳突按5—7角形的棱角排列,室中央始终保持无凹下、突出或其他特殊象征。
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70mm左右。体棕褐色。全身布满白、棕、黑色短毛,花斑不明显,缺少贴体的纺锤状倒伏鳞毛。头部褐黄色,额区及旁额区暗褐色。中、后胸节背面缺少明显毒毛带。腹部各节前亚背毛簇中缺少窄而扁平的片状毛,只有比较稀少的几根长、粗、硬刚毛。体侧纵带清楚,各节前方纵带上及由纵带向下的斜斑上都生有紧密的黑色丛毛。
蛹 长35mm左右。臀棘短,有粗有细,末端弯曲度不大。
四川西昌,1♂3♀♀,1959,四川林科所采;西昌泸山经营站1♂,1974.Ⅷ.2;盐源1♀,1981.Ⅶ.18;会理1♂,1974.Ⅶ.27;会理力马河矿区4♀♀,1974.Ⅶ.22;德昌1♂,1960.Ⅵ.17;重庆荣昌岚峰林场1♂,1965.X.30。云南个旧茶园2200m,1♂,1979.Ⅵ.27;永胜六德2250m,1♂,1984.Ⅶ.9;丽江玉湖2700m,1♀,1984.Ⅶ.27;昆明1♂,1975.Ⅶ。陕西西乡沙河坝1♂,1973.X.21—23。
前翅内外线较直,在它们之间形成一条暗色宽带是本种的一个主要识别特征。

生物学

在四川西昌每年发生1代,以4、5龄幼虫潜伏在草丛中越冬。第2年春季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取食,6月上、中旬至8月上旬为结茧化蛹期,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。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成虫羽化、产卵期,7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盛期。卵于8月上旬至9月上、中旬孵化,8月中、下旬为盛期。幼虫12月上、中旬越冬。
成虫羽化时间多在晚上,尤以21—24时为多。在日平均温度为22.1—22.6℃,相对湿度为80%的条件下所羽化的成虫占全部羽化成虫的56.2%。成虫在白天不太活动,常潜伏于杂草或阔叶树叶背面,或其他隐蔽地方。成虫傍晚开始活动,以22时左右最活跃,能趋向微弱的光源。成虫寿命5—12天,平均8天。不交尾的雌蛾,平均寿命可达11天。羽化后1—2天交尾,时问多在20时到次日天亮前,尤以20—24时最多。交尾历时18—30小时。一般多为20小时左右。雌蛾一生能交配1—5次,也有少数不交尾者。雌蛾交尾后,立即产卵。卵多产在杂草上,也有产在青冈或四川杨桐叶背面的,但云南松上还未发现卵。第一次交尾后,即可产出50%左右的卵。产卵量为261—513粒,平均425粒。卵块由几十粒至数百粒组成。产卵期约8天,一般6天左右,未交尾的可延长到11天。
卵期11—20天,平均14.9天;孵化率为57.2%—100%,平均为85.7%。孵化时间为10—16时,以14时左右孵化最多。在日平均气温为16.5—25.1℃,相对湿度为70%—90%条件下均有孵化,而以日平均气温18.5℃,相对湿度80%较为适宜,这种条件下孵化的占总数的48.7%。幼虫孵出后经4—6小时开始取食、活动。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,借风迁移的习性。1、2龄幼虫仅取食一部分叶肉,3龄以后取食全针叶。多在早晚及夜间取食。幼虫9时左右开始爬至树下背阴面的杂草丛中潜伏,到17时前后上树取食。若遇惊扰,即蜷缩成团,坠落草丛。越冬前,每一龄历期22—28天,一般25天左右;越冬后则为33—38天,一般35天左右。在12月上、中旬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2℃以下时,幼虫开始越冬。越冬期间,白天室内温度在12℃以上时,亦有少数幼虫取食。次年2月中、下旬平均气温上升达12℃以上,幼虫开始活动,上树取食。整个幼虫历期298—312天。老熟幼虫在杂草或枯枝落叶下吐丝结茧化蛹。化蛹的适宜温度为日平均温度23.3℃,相对湿度为75.7%,在此种条件下所化的蛹约占总化蛹数的35.7%。前蛹期3—6天,平均4.2天;蛹期21—32天,平均26.6天。接近羽化时,蛹体变黑,腹部节间伸长,尾端也不活功。
天敌 松毛虫黑卵蜂、赤眼蜂、毒蛾绒茧蜂、黑足凹眼姬蜂、松毛虫黑点瘤姬蜂及几种寄生蝇。常见一种芽抱杆菌和白僵菌寄生于幼虫。后者还寄生在蛹体上。捕食性昆虫有蚂蚁、螳螂、胡蜂等。食虫鸟类有杜鹃、白脸山雀、画眉等。由于林区有各种天敌存在,致使西昌杂枯叶蛾的发生受到抑制。
寄主植物 云南松(Pinus yunnanensis Franch)、粗皮青冈(Quercus varibilis B1.)、槲树(Quercus dentata Thunb.)、槲栎(Quercus aliena var.acutiserrata Maxim)、四川杨桐(Adinandra bockiana Pritz.)、细叶鹅冠草 (Roegneria japonensis var.hackliana(Honda) Keng.)、委陵菜(Potentilla sp.)。

国内分布

湖南、四川(西昌、德昌、会理、重庆)、贵州、云南(昆明、维西、丽江、永胜、个旧)、陕西(西乡)。